翻看相册,每个人有很照片。这些照片,可以提炼出什么?除了做视频,做表情包,分享给亲友群,上传到网盘,还可以做什么?
摄影:创作的脚手架
审美体验
摄影和其他审美方式,例如绘画,写作,故事都有共通的模式。比如一个场域中的元素组成,元素的感知特点,元素的空间组成和时空变化。
这也是摄影可以很方便转化到其他审美方式的原因。
古典风格
看图说话即是“古典风格”隐喻本身。
素材来源
在写丹桂路六首的时候,同样的路,几乎每天走一遍,每一天的感受都不一样。
有时天晴有时雨,有时微凉有时温暖,有时内心充满希望,有时候又有点丧。
每个素材,从变化中搜集,就带有那个时刻的特征。针对不同物,风,景,不同时间段,动的状态,静的状态,日积月累,素材也就丰富起来。
素材拼接
这些照片如何支撑审美更深入的作品创作?如何让这些资料,变成写作和创作表达的脚手架,工具?这是我探索的课题。
创作的素材可以不用凭借记忆,而是在体验过程中的随手记录。用手机拍摄,用语音记录当时印象。
之后再从中筛选,黏贴,敲碎,或者重组。
这种素材积累方式是很有用的脚手架,这种视觉素材可以随意拼接,然后对这些素材进行有选择的二次创作,就极具感染力。
摄影和绘画
案例:《汽车嘟嘟》系列
有一些绘本,故事书,是以非常写实的风格绘画的。画风很美,但是又和我们生活很近。
如果有心,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好看的照片视角,都是很好的绘画创作素材。
实践:张江有轨电车
受到《开车出发》《汽车嘟嘟》的启发,我会日常拍摄一些各个角度的,很美好的汽车风景照,比如张江有轨电车,然后在家和孩子一起画下来,我画,他来负责涂色。
和普通的涂色画册相比,他本人更喜欢我拍出来,然后画出来的,和他生活体验更接近。
摄影和故事书
摄影本身也是很好的故事配图素材。之前鼓励娃开口说话,就有给他提供丰富的视觉素材去描述。
案例:《皮特猫》系列
从孩子自己的视角出发,讲述自己的趣事,是我从
《皮特猫》故事中受到的启发。
实践:故事书
这一点,之前给孩子做照片故事书项目蓝色鱼的视频的时候就提过。
摄影和诗歌
案例:一诗一图
在一个公号的老师写了一首诗,并且诗后配了和诗文呼应的配图,配图不是来自摄影网站的素材,而是手机拍摄风格的旅游随手拍。
实践:庚子四月溧阳游记
五一带娃出游,用这种方式,挑了8张图,一图一句话,写了以下这首诗歌。
力拔千金锤,合抱百年树。
瓜子拼汽车,花丛觅瓢虫。
罩遮涨红面,汗濡蒸笼头。
日沉融粉薇,月下太白楼。
摄影和语言思维
中式花园
疫情期间,四月明媚的晴明,不敢出远门,又不甘心辜负春光,带娃去了一家上海本土的中式花园酒店。
四月正是繁花似锦的时候,花园里面的花品种很多,造工精细,连假山石头坑洞里,都会种了各种各样不同的品种的花从,花束的修剪很整齐。
整体是皇家园林风格,跟苏式园林的区别在于,格局开阔,植物茂盛,用料奢华。大厅进去有大片大片光滑大理石,有古朴的熏香味,摆放了很多大花瓶,里面是高大的兰花盆景。(兰花其实是假的),大厅有一个很高的玉雕清明上河图局部,玉屏风后面的话又有一个白色的如意加福禄寿加八仙过海的雕刻。如果是象牙雕就违法了,我猜是一种白石头雕出来的。
后院也有一整面徽派建筑的风格清明上河图石雕。建筑主体是很多木雕刻,包括门和走廊。像这种漂亮的花园就维护成本很高。看到建筑外有人工在清洗木雕缝隙。
猜想如果是苏州园林,相对用料会比较清新简单一些,绿植和园林结构,更体现主人的审美,用心。
陶庵梦忆
突然想到张岱写的陶庵梦忆。他的文言文景物的美感,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。
我猜美的原因是,他写这篇文章的时候,已经落魄了,他去回忆那些美好的风景,精致的生活,带着一种特别的心态,如回忆中的虚幻梦境。梦境中的奢华,梦醒后的萧瑟和虚无有强烈戏剧化对比。
如果是在他在当时去写文章,可能会浓重,油腻浮夸。但是家国衰亡后,再去回忆,就像已经把铅华洗净,繁华落尽,只留下纯粹的审美体验。
摄影和语言
后来找来白云老师朗读的陶庵梦忆,一边听一边思考一个问题:
古代人他因为他没有很多图片储存技术,所以他会花大幅大大段大段的篇幅去描绘那些场景,风景,植物,人文景色,自然景色,还会花很多篇幅去描述。
我们现在很方便拍摄,那还有没有必要再去用语言去描述那些景象呢?
第一开始的结论是觉得可能没有那么大的必要。
因为我们可以用摄影作品去表现这些景象,后来我想法又变了,觉得其实是有必要的。
因为语言是思维本身。
大部会手机拍摄的人,其实不是专业摄影师,他不会通过镜头去构思镜头语言,或者说视觉语言,他看到什么就拍什么,他不会去构图,调整光,角度,也不会去想镜头语言表达的主题。
只是为了方便记载,也要去构思自己的镜头语言,有更强的摄影技术,不代表你有更强的记录能力。
你可能还会记录大量的噪音和杂音,增熵的混乱信息。
口语语言如同音乐里的钢琴,是众多语言类型中(视觉语言,听觉语言,音乐语言,肢体语言,手语等),变化最丰富,最通用的语言。
用语言去描述,体现你对这件事情的思维本身。身体是认知本身,语言是思维本身。
你给自己一个压力作为诱饵,用语言为鱼竿线,去提取大脑中的思路。
如果没有这样一个锻炼过程,语言组织能力就没有得到锻炼,信息提取和分析能力也没有得到锻炼。
古人写景物散文,往往有一个很好的时空秩序,先看什么,后看什么,远镜头还是聚焦镜头,是留白还是浓墨重彩,那些一笔带过,哪些是亮相,是定笔,通过语言的梳理,可以帮自己梳理审美体验。
Changelog
2020-05-09 补充摄影和故事,绘画的部分
2020-05-05 修改卡片
2020-05-05 庚子四月溧阳游记
2020-04-08 建立陶庵梦忆和摄影的联想